关于加快推进洈水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8-05-15 发布单位 : 点击数:1194

为加快推进洈水特色小镇建设,3月底至5月初,市政协会同洈水镇、市交通、规划、水利、住建、国土、政务服务中心以及鄂旅投松滋公司等部门组建专班,先后采取深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开展专题调研等形式,比较客观真实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广泛吸收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同时,专门赴仙桃市、黄梅县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此建议案草案,提请市政协六届五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审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现实意义

1、来之不易的“名片”。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2017年7月,洈水同时获批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和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这既是对我市扎实开展创建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洈水旅游资源禀赋的一致推崇,更是对洈水多年来发展全域旅游工作的充分认可,我们必须珍惜“新荣誉”,擦亮“新名片”。

2、旅游发展的“引擎”。松滋旅游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节点。“特色小镇”这一新业态正成为当下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重要抓手。建好洈水特色小镇,有利于我市旅游形成核心要件,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提高松滋旅游整体竞争力。

3、乡村振兴的“载体”。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特色小镇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动力,承接人口转移,延伸公共服务,必将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亟待破解的“瓶颈”。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文化的牵强附会、机械的生搬硬套。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伴随着体制机制的创新创立。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体制机制不畅、统筹协调不力、公共服务体系脆弱、人才匮乏等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迫在眉睫。

二、总体布局

1、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家标准、松滋特色、高点定位,以“双创双宜”(创新创业,宜居宜游)为基本目标,到2018年底,按照“一河两镇、一镇三区、北拓南优、全域创建”的整体框架及“一核、五心、三社区”刚性要求,高标准建好特色小镇核心区和首开区;到2020年,在高标准建设国家房车露营地基础上,全力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知名研学旅行目的地、华中第一航空飞行目的地。全面实施国家公园体制,争创全国5A景区;长远目标为打造全国体育运动国家示范区暨体育健康旅游示范区,全域打造浓缩版国家旅游示范区暨三峡地区生态康养中心。

2、原则。一要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强化生态绿色思维,产业选择兼顾“特色”与“绿色”。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坚持市场导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多元化主体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四要坚持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提高质量,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3、产业。立足“体育+旅游”,围绕“运动+康养”的发展模式,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的功能定位,逐步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体育运动融合发展之路。一要高标准发展体育产业。提升汽车露营地对外影响力,大力培育飞行、研学、探险、攀岩、游泳等营地产业。打造以球类、攀岩、击剑、武术、自行车、马拉松、垂钓等比赛为主体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推进登山步道、休闲绿道、自行车赛道、航空运动营地、体育运动训练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民间团体、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打造研学旅行、水上实训、丛林探险等体育运动品牌。二要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围绕“研学游、科普游、健身游、生态游、农耕游”等新业态,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三要高起点发展康养产业。以“养心、养身、养老”为重点,发展以“观养、住养、动养、文养、疗养、食养”为代表的康养产业集群。四要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体育、酒店、音乐、演出等各种不同的文化旅游消费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4、功能。要依据小镇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精准功能定位,促进高端要素集聚,产业优化布局、用地比例控制,促进小镇做精、做专、做强。一要完善社区功能。以“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为标准,建设宜居小镇。二要发挥生态功能。运用原有山水格局、自然生态和特色风貌,创建和谐宜居美丽环境。开发生态产品、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景观绿化、建设海绵城市。不断满足现代人贴近自然、返璞归真、陶冶情操、休闲观光的现实需求。三要提升文化功能。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将“文化+”的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传承传统文化,重点文物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交流,彰显文化产业化。四要放大旅游功能。用全域旅游思路下好“特色小镇”这盘棋,建好“小镇客厅”,提升小镇形象。打造核心景区,提升旅游竞争力。抓好村庄、田园、美食、历史文化等节点的串联工作,不断放大特色小镇的品牌效应。五要彰显智慧功能。推进小镇WIFI全覆盖,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产业区、智慧社区和智慧景区。

5、模式。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形成鄂旅投为主体,政企联动的建设和筹资模式。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门槛等。要下决心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整合政府资金、鄂旅投资本、项目资金、金融资本,发行特色小镇债券筹资等,实现社会多方资源有效对接,多个投资平台的积极参与,充分打好各种融资模式“组合拳”。

三、推进建议

1、保持高位推动。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成立洈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要构建政企协作机制。鄂旅投松滋公司要组建营运公司,洈水镇要建立强有力协调工作专班。洈水镇与鄂旅投松滋公司要建立经常性协商工作机制,做到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三要搭建工作专班。明确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市委市政府应与鄂旅投松滋公司组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综合协调等方面提供保障。洈水镇要成立工作专班,在双征工作及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好主体作用。鄂旅投松滋公司则应在产业植入、资本引入、建设营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顶层设计。一要科学编制规划。按照总体框架,突出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生态优先理念,高起点、宽视野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小镇“多规合一、多景合一”。二要严格执行规划。规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定不移抓好落实,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因领导人的变换而随意变更。三要规避建设误区。切实规避简单模仿和生搬硬套,规避一哄而上和急于求成,规避“房地产化”和“产业园区化”倾向。尊重客观规律,以文化为内核,以产业为依托,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美丽小镇。

3、确定项目清单。要按照洈水特色小镇建设第一次推进会议纪要明确的责任分工,倒排工期,列出清单,采用倒逼机制,加快建设进度。一要加快推进规划项目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集镇新水厂、农贸市场、文体广场、游客换乘中心、旅游驿站、滨河公园、城乡垃圾同治、老街棚区改造、大桥北路改造等10项基础设施建设。二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地质公园、湿地建设、智慧景区、农村电商、品牌创建等产业发展项目。电网改造、交通项目、渠道整治、公共卫生、饮水工程、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类项目。绿化造林、污水处理、环境治理等环保类项目。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非遗传承等文化类项目。三要储备编制一批后续项目。及时研究策划包装一批对上争资和招商引资项目,整体捆绑打包、整体招商引资、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

4、配套扶持政策。一要明确支持重点。市政府要制定出台特色小镇实施意见,明确土地要素保障、重点项目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和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依托鄂旅投松滋公司主平台,综合提升对外融资能力,形成招引项目、集聚人才、吸引资本的高端要素资源聚合力。二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方式创新,探索产业专项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支持特色小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专项债券或集合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三要探索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实行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多种建设用地供应方式并存的用地供应制度。四要鼓励创新创业。完善双创制度,制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配偶安置等服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引用高端人才。五要优化政务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全力营造审批流程最简、工作效能最高、服务态度最好的行政服务环境。六要完善考核机制。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最大限度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


5、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实施生态保护。大力开展禁烧、禁钓、禁伐、禁鞭、禁捕、禁火、禁养活动,加大对湿地、溶洞、绿地、河湖、林地、耕地等环境治理力度,凸显洈水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底色。二要优化外围环境。大力实施“交通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洈水旅游公路建设,景区内部路网建设,构建起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快捷交通网络。三要加强景区管理。要保护好景区历史风貌,优化景区游览线路,完善景区配套功能。要加强停车场、公厕、游客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全面排查整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确保景区和游客安全。四要实行联动发展。发挥特色小镇带动效应,以家庭农场、农家旅馆、农家乐为主体,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