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洈水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作者:周怡仲 发布时间 : 2021-12-0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16963

市政协委员 周怡仲

洈水镇于2017年8月正式被国家住建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小镇。洈水全国特色小镇以“服务鄂旅投,承接大产业;政企同携手,景镇融一体”为战略定位,以“小镇为龙头,产业做支撑;节点做补充,全域成特色;融合为路径,共享促振兴”为工作思路,以“创建国家5A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镇、全国文明镇,实现旅游全域化、城镇精品化、产业特色化、民生共享化”为主要抓手,实施小镇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推进洈水全国特色小镇建设。

一、发展现状

打造核心景区。按照“一核、五心、三社区”进行布局,规划总面积8844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18亩。一核:文旅特色小镇。五心:水上运运中心、趣味运动中心、研学教育中心、专业集训中心、生态运动中心。三社区:高品度假社区、康养医疗社、公寓配套社区。

培植壮大产业。按照生态为基、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理念合理布置产业,突出农旅融合、产旅结合、文旅整合,打造旅游地产商住体、文化商贸综合体、禅修文化综合体、滨湖康养综合体、农家体验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滨水娱乐综合体。紧紧围绕“5万亩中稻高效田、4万亩油菜示范片、3万亩水果标准园、2万亩油茶特色山、1万亩绿色再生稻”的总体格局,使产业发展的特色规模呈现了良好势头。

建设美丽乡村。投资近亿元,完成了街杨旅游通道节点打造、樟木溪民宿第一村、杨家河游客驿站、农产品展销中心、旅游公厕等建设,建成了团山口富美安置小区、一里铺示范小区、九口堰绿化小区、麻砂滩安置小区、北闸安置小区等一批居民点,实现了道路黑化、集镇亮化、通道绿化、立面美化、环境净化、文明教化,六化同步发展。争取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投资近7000万元解决了六泉、南北干渠加固以及18个村的沟、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改厕5476座,美丽家园项目10个,产业发展基地8个,建设了旅游公厕9个、集镇公厕9个,电网改造、绿满村庄、安全饮水、移民后扶等一批民生工程陆续实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滨河公园、文体广场、换乘中心、游客驿站,改造农贸市场、老街棚区、大桥北路,实施垃圾同治,西斋集镇弱电杆线全部入地,洈水新自来水厂试供水运行正常,西斋大桥重建通车,王马堰环库公路全面提标,后坪生态停车场建成启用,新办公大楼搬迁办公;洈水旅游快速通道连接线纳入镇级民生实事,申报了通自然村工程11.722公里,提档升级工程1.49公里,农村危桥4座,均在建设中。

二、问题短板

对特色小镇的内涵认识不足。部分人把特色小镇与一般建制乡镇等同视之,混为一谈。建制镇是一个行政单元,具备完整的政府职能,而特色小镇是一个产业单元,主要承担产业集聚,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建设的一个非镇非区的特色产业集群。两者各自承担着既联系、又分割的社会分工。特色小镇具体特在产业、特在功能、特在形态、特在机制,既小而美,又聚而合。由于认知上的不足,往往会导致操作上的失误。

基础建设资金在特色小镇配套中来源不足。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国家层面上来讲,其根本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在家门口就地城镇化。但加大城镇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对乡镇政府来说显得力量薄弱,造成相关投入跟不上发展需求。

三、推进建议

建立深层宣教机制。进一步完善体系,配套充实专门人员,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持续不断开展全民宣教、基层党建、生态保护、大城管、绿满荆楚、规划管控、公共文化、全域保洁等8项专项活动,全面提升洈水特色小镇整体形象和管控水平。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建议给予乡镇政府一些特殊的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激发乡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以资源出租、合股、合作的方式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解决政府公共投入财力不足的问题。探索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发起,设立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基金,解决大型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探索各类项目资金捆绑打包,重点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精准靶向发力,形成核心景区和镇域全区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问题。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探索成立由公安、城管、林业、消防组成的旅游城管综合管理大队。探索成立由旅游、工商、司法、法庭、食药、环保、公安、物价组成的旅游维权执法大队。探索成立由财政、税务、人社、国土、规划、安监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稽查大队,在人员、经费、编制上给予保障和预算,确保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序推进,平稳运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