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丘陵地区农业旱情的思考建议
市政协委员 阮婕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我市自7月以来出现持续3个月高温少雨天气,多地农田干裂、水位创历史新低。特别是松滋南片以万家乡为代表的丘陵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如何科学有效应对丘陵地区农业旱情,成为一道民生必答题。
一、持续高温少雨,丘陵地区因灾损失较重
纵观此次丘陵地区旱情特点,一方面降水量少,6-9月降水量仅占往年的1/3;另一方面持续高温,7-10月,35摄氏度以上高温达50多天。万家乡属于典型丘陵农业乡镇,全乡以种植柑橘、水稻等抗旱能力弱的农作物为主,连续高温干旱天气,使地表湿气急剧蒸发,田野里的禾苗绺起泛黄,山上的柑橘叶向内卷起以防止水分蒸发,正值成长期的本应绿油油的柑橘果皮被烤得泛红,大面积果实膨大生长停滞,日灼果、落叶落果严重,部分弱树、幼树保活困难,大批堰塘干枯,批量鱼苗死亡。据统计,全乡旱情受灾面积近2万亩,粮食减产约3500吨,柑橘减产近50%,全乡986口堰塘干枯见底,损失鱼苗15万公斤。
二、特殊地理环境,造成丘陵地区旱情雪上加霜
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土体有机质含量少,土层浅薄,土质疏松,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保水能力不强,受干旱影响更为明显。
需水倍增。以单一种植粮油为主体的温饱型农耕经济已不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经济农业,导致农业用水量激增。以万家为例,全乡耕地面积3万亩,现在已发展柑橘面积2.5万亩,其他果蔬面积0.5万亩。柑橘生产的年需水量较大,且由于柑橘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荒山坡地和旱地,先天性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加之前期储备用水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已基本耗尽,且旱情出现在柑橘果实膨大期,是柑橘生长年周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导致全乡柑橘生产遭受旱情影响大。
自蓄不足。大部分不靠近大江大河流域水源的乡镇,一般采用水库自蓄水供人畜饮用、季节河流蓄水、干渠引水、塘堰提水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万家乡堰塘最大蓄水量为285.8万立方米,且每年以30万方的速度减少,不仅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更不能确保柑橘灌溉用水。
设施失修。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还不够,硬化率不高,很多农灌渠破损失修。且部分电灌站因年久失修,失去应有的功能。
三、科学精准施策,坚决打好打赢抗旱主动仗
未雨绸缪。要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防大灾”思想,不等不靠,强化措施,科学调度,精准施策。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把脉问诊”,做到眼中有群众、手中有方法、心中有谋略。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科学调配水源。
快人一步。要准确掌握本辖区的旱情,提前研究好措施。要抓好重点支渠查验,提前做好疏通清障及涵闸、泵站、农田节水管网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要把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作为重中之重,对局部的灌溉盲区、干旱死角提前调度,储备好简易的提水设备。要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做好防旱抗旱宣传工作,增强抗旱自救保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全员上阵。水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强领导,科学调度,完善预案,强化应急,做到“一天一反馈、一天一会商”,最大程度减轻农作物的影响和损失。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要亲力亲为、主动担当,党员干部下沉各自联系村居指导,做好考核保稳定、保丰收工作。村(居)支部书记对本辖区抗旱动态情况要一口清,做实工作安排和督办。村(居)农业主任深入一线抓落实,确保各环节不出问题。乡镇要配齐配足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资源整合,确保抗旱工作有条不紊。
补短强弱。要积极开挖堰塘,制定堰塘清淤扩容、开挖堰塘(泵水池)方案,结合党员下沉、共同缔造,群众参与清淤、挖堰。果蔬地配套建设泵水池,山头开挖自蓄水塘,扩大自蓄水容量。要加大项目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等项目,分批有序、整村推进,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要明确管护责任,渠道、涵闸泵站巡查管护责任明确到人,加强检修维护,确保无渗漏垮塌和设备损坏,坚决打好打赢抗旱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