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当家堰 一畦丰收田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2-12-26 发布单位 : 点击数:14672

——关于探索实践“三个三分之一”解困农业干旱的对策建议

市政协委员 马玉峰


王家桥镇属丘陵山区,全镇共有水田5万余亩,其中近2万亩水田地处北河灌区尾水村,多数是高塝地,主要靠堰塘蓄水进行灌溉。长期以来,受地形地貌限制、灌区渠道不畅等影响,农业生产抵御干旱等灾害能力逐年降低。

一、现状问题

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大多数建设年代已久,建设标准较低。许多水利设施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安全隐患严重;灌溉渠系配套差,排灌站年久失修,排灌粗放、渗漏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率低。近两年河流渠道整险16处,投入资金47万元。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丘陵地貌防汛抗旱两面的压力都很大,遭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后,就会造成镇内河渠溃口、堤身裂缝脱坡、堰塘淤塞,排灌出现困难。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虽然上级财政每年对水利都有一定的投入,上级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但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命脉渠抗旱放水压力大。当前全镇渠道硬化20.5公里,其中一支渠硬化部分10.5公里,二支渠硬化部分7公里,三支渠硬化部分3公里,未硬化渠道28.6公里。每年清淤除障压力大,今夏抗旱放水投入资金55万元,其中渠道清淤除障就达到35.6万元。

二、措施建议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2022年,王家桥镇将“尾水村农田水利补短板”作为政协重点提案,重点办理。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该提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工作重点放在堰塘疏洗、扩挖上。全镇政协委员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进行“一线协商”,最终形成了“三个三分之一”的筹资筹劳决策,即“镇财政预算三分之一,村级自筹三分之一、群众投劳三分之一”,全镇上下共谋农业发展大计,为打造富庶桥乡奠定坚实基础。

一线协商聚民心,共同缔造谋发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王家桥镇全体政协委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让人民群众自觉融入到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来。针对太阳红、独松树、民主、关洲、土桥、店子岭村等灌溉问题突出的尾水村进行实地调研,积极参加优秀群众代表带头组织的村湾会,和群众共谋发展建设,并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全镇各村采取湾组会、屋场会、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共召开议事会100余次,收集意见和建议200余条。

委员参与办实事,齐抓共管谋振兴。在“尾水村农田水利补短板”重点提案办理过程当中,王家桥镇政协委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充分发挥委员的专业力量、资源优势,聚智聚力助推乡村振兴。

政协委员向常林是土桥村的村书记,土桥村正是“尾水村”,大部分沟渠常年处于干涸堵塞的状态。今年天旱少雨,导致农田干旱,粮食减产。村“两委”多次召开湾组会、屋场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共同协商,大家一致同意了“三个三分之一”决策,群众对此非常支持,参与热情高涨。在实施过程中,有一户脱贫户想对自家堰塘挖堰清淤,但是在了解“三个三分之一”决策之后却面露难色。在向常林的追问之下,他吐露实情,表示决策很好,只是三分之一的资金很难筹集。向常林和村“两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积极上门做周边农户的工作,有一户农户同意由他出资金,脱贫户出力除障,堰塘清淤完成后两户共同使用该堰塘。在向常林的带领下,土桥村今年提前谋划,清淤除障,扩洗堰塘,共开挖了9口堰塘,可以保证200多亩农田得到灌溉,做到旱涝保收,5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

关洲村是政协委员袁春艳的包保村居,该村其中一口堰塘是二十余户村民农田耕种依赖的灌溉水源,但由于年久失修,堰塘淤积和堤坝漏水情况严重,附近的村民只能“望天收”。特别是今年夏秋两季严重干旱,该堰塘完全干涸,村民农作物几乎绝收。为了让村民了解“三个三分之一”决策,并积极参与堰塘扩挖,袁春艳先后五次下村入户,进行宣传,最终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在今年10月对该堰塘进行全面清淤和整修。群众看到整修一新的堰塘,纷纷赞不绝口,也对袁春艳委员耐心细致的工作进行点赞。

齐心协力共缔造,全员共享幸福果。“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既绘就了旱涝保收的丰收图景,也让群众的满意度水涨船高。今年以来,王家桥镇在北河灌区的6个尾水村合计扩挖堰塘56口,实现新增灌面2630亩,改善灌面2.1万亩。此外,该项决策也向其他村居扩展,其余的8个村居也挖堰58口。

“三个三分之一”决策来源于“一线协商”,实施中得到广大群众一致的拥护,也一定会对来年的农业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家桥镇绝大多数开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堰塘又会焕发出新活力,为群众增收,为镇域经济助力,为早日建成富庶、秀美、幸福新桥乡贡献力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