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共同缔造”理念 当好社会治理“主人翁”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2-12-26 发布单位 : 点击数:16652

市政协委员 陈义蓉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我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激励人民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成效,亦有提升空间。

一、工作情况

聚焦党建引领,搭建共谋平台。将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城区积极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推广乡村振兴理事会等典型做法,吸收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老工人等“五老”人员,以群众带动群众,激发自治活力,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治理。

聚焦多元共治,激发共建热情。在人居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化解中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共治机制,广泛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共治。如陈店镇注重发挥乡贤力量,企业通过流转土地,让群众参与苗木产销各环节,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富集体”与“富村民”双赢。

聚焦协商自治,完善共管办法。探索“逢四说事”“五家工作法”等群众参与共同管理方式,保障村民沟通、表达、决策的权利。组建网格员、法治中心户、平安志愿者等三支治理队伍,中心城区选优配强115名网格员,全市6000余名平安建设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治安巡逻,织密平安防护网,丰富参与形式,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聚焦以下看上,建立共评机制。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结合积分制管理建立“家庭诚信档案”,组织道德模范评选,引导群众诚实守信、遵规守法。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导向,组织群众安全感测评活动。组织营商环境第三方测评和企业家座谈会,深化“亲清护企”工作模式,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民生导向,构建共享格局。完善“3+1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嵌入网格,推动矛盾纠纷“一网排查、双向流转、三级联调”闭环运作,仅今年以来就化解矛盾纠纷1763件,广受好评。

二、存在问题

共同思想转变不彻底。共同缔造,重点在“共同”,难点也在“共同”。现实工作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干部的“忙”“累”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之间的“转化率”不够理想。

共建机制建立不完善。经过前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一批典型,探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方面尚需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只有达到普遍可行性、操作性以及认同感强,才能让群众更容易理解、更愿意参与、更积极践行。

共同缔造效能发挥不充分。在解决基层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方法方式单一,效能狭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群众的创造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尚需进一步唤醒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三、推进建议

下足“共”的功夫。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网格管理,进一步完善新时代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动员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平安松滋建设;持续开展平安护万家婚姻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防范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和邻里纠纷问题。广泛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和睦邻里、美丽乡村、平安建设。

找准“同”的切口。聚焦治理有效,按照无涉访违法行为、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邪教、无黑恶势力、无公共安全事故、无毒害、无群体性事件、零酒驾、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等“九无”目标,组织引导社区工作者、乡贤、“五老”、平安志愿者、楼栋长、下沉党员、乡村振兴工作队等各类力量,统筹整合辖区各方资源,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创建活动,提高村居的治理能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提高“缔”的速度。以“五统一五规范”为标准,加快推进村居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把综治中心打造成为综治工作室、信访工作室、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室、警务法务工作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心理咨询室“七室联勤”平台,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形成“造”的品质。深入开展基层“微自治”活动,强化“五治”融合,积极发挥各类群防群治带头作用,激活群众志愿精神和奉献意识,解决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质效。巩固拓展梁家岭“微自治”成果,动员引导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志愿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人居环境整治等自治行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强用好村居理事会、议事会、评议会等群众自治平台,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和“五民”工作法,挖掘村居模范典型,培育创建一批平安法治示范村、示范小区、示范小巷(湾组)试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