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赵钦志
近年来,为切实稳定粮食生产,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市以纸厂河镇为代表的部分区域坚持“浅水种水稻、深水养鱼虾”,蹚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绿色、稳粮增收的稻虾连作综合种养路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稻虾连作发展现状
契合国家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保持水稻生产主体地位,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顺应发展形势。稻虾连作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也是富民强村的优势产业,带动了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培育了一批新农人和市场主体,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积累、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田抛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既保障了稳定粮食生产的刚需,也满足了农民和市场主体增收的预期。以今年一亩稻虾田产量估算,年产优质稻约800-1000斤、小龙虾约300-500斤,年产值约为6000-8000元。
种养技术成熟。稻虾连作模式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改造成本低廉,只要在水稻田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的小龙虾,发挥小龙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就可实现稻虾产业循环发展。加之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繁育相对简单,病害少,耐低氧,饲料易解决,运输方便,运输存活率相对较高。
颇受市场青睐。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观念转变,人们对安全健康、生态美味的农产品需求愈发旺盛。稻虾种养循环,互补互促,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能够种出绿色的虾稻米,养出肥美的小龙虾,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小龙虾富含动物蛋白,可以改善膳食结构,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家常菜肴,市场情景看好,颇受人们的喜爱。
二、产业迈进陷入困境
产业配套设施依然薄弱。产业发展受制于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限制,道路狭窄、损毁严重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农业生产和产品运输带来居高不下的种养成本,降低了农业的利润;沟渠水系混用混排,存在一定程度的养殖尾水问题,不及时治理会影响稻虾产业的良性循坏和绿色发展。另外还缺少统一的农产品集散中转场所和平台。
产业综合价值有待提升。以纸厂河镇为例,该镇现有稻虾连作产业具备一定规模,每年持续稳定产出虾稻米和小龙虾,由于缺少本地精深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价值仍是一片空白,仅仅处在养殖销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受自然气象条件的影响,遇到洪涝干旱灾害时,稻虾产业存在不可预见的风险,有时会造成很大的灾害损失。同时受市场行情和供求关系影响,小龙虾上市的价格容易出现较大波动,集中上市销售的月份价格波动格外明显。
特色品牌创建有待破局。稻虾连作产业虽成规模且基础扎实特色明显,但却忽略了适应发展需要的品牌创建,没有创建“两品一标”产品,缺少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品牌价值不能显现,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略显不足。
三、持续发展工作建议
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类推进,合理开发利用撂荒地、低洼田、冬闲田,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并与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等相衔接,加强稻虾田间改造工程指导监督,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稻虾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稻虾产业基础设施投入,满足稻虾产业循环发展的需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养殖尾水处理、公路改扩建项目、旱改水、乡村振兴衔接等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确保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相辅相成。要加大稻虾产业集散中转场所用地和仓储设施支持,给予政策扶持,确保建成一个规范统一的小龙虾集散中转平台,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创建特色品牌。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居稻虾产业同步发展,不断扩大稻虾连作产业规模,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双水双绿”种养模式,建好稻虾连作产业示范区。加大公共区域品牌创建和“两品一标”认证,挖掘产业的品牌价值,建立品牌共享机制,提升稻虾农产品的软实力、影响力、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招引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对小龙虾、虾稻米等农产品进行产品深加工,推动稻虾等农产品由餐桌食品向休闲食品延伸,大力发展“产业+”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红色文化、遗址文化,促进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逐步形成一条集文旅参观、亲子采摘、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夯实产业发展底盘。
加强风险管控。防范好生态环境风险,既要发挥好稻虾连作的互补优势,又要因势利导,规范生产,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防范好市场价格风险,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准确引导发展走向,做好市场的监控和评估,制定市场价格回落的防范措施;防范好产品质量风险,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