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打造荆楚产业名片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4-01-0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99

市政协委员 张军


我市蔬菜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成为荆州、宜昌、武汉、长沙等地比较重要的产品供应地和交易集散地。优良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和市场背景有利于我市蔬菜产业进一步挖掘潜力,发展壮大,成为一张荆楚产业名片。

一、产业现状

生产现状。2023年全市蔬菜累计播种面积22.72万亩,同比增长4.3%;蔬菜总产为35.7万吨,同比增长5.2%。

分布情况。据统计,2023年全市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排名前三的乡镇分别为:老城镇、涴市镇和八宝镇,面积依次为3.81万亩、2.88万亩和2.58万亩;水生蔬菜(莲藕)种植基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南海镇、老城镇和涴市镇,种植面积分别为0.8万亩、0.6万亩、0.15万亩。近三年,我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呈递增趋势,介于1.13-1.24万亩之间。

种植主体。目前,全市有蔬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71家,主要分布在八宝、涴市、老城、南海、万家、纸厂河以及沙道观等乡镇。全市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体分别有:以南瓜种植加工为代表的涴市楚疆农业有限公司等;以瓜菜种植为代表的八宝绿缘农贸有限公司、八宝中洲瓜菜专业合作社、八宝满月红瓜菜专业合作社、老城胡家岗瓜菜专业合作社等;以瓜菜育苗为代表的许杨杨家庭农场等,以莲藕种植为代表的小南海南湖家庭农场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全市懂理论、有经验、会操作的蔬菜类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不少经营主体以聘请当地“土专家”和外地技术人员为主,但“土专家”面临较大规模发生的技术难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提供技术方案,外地专家因对本地气候特点了解不充分,提供的技术方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八宝绿缘农贸有限公司聘请的东北籍技术人员,八宝中洲村聘请的江浙籍技术人员等均遭遇过气温陡降和长期阴雨带来的技术难题。

种植模式不尽合理。蔬菜发展的核心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确保产品的丰富性和效益最大化。我市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对种植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主体的蔬菜生产缺乏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在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的结合文章,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既符合政策要求又满足市场需求的种植模式。

保障配套亟需跟进。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我市仅2015年和2016年通过放心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对极少部分蔬菜基地硬件设施进行了部分配套,近几年投入不多,设施栽培进展缓慢,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不强,目前我市还没有集包装、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无法及时处理滞销的蔬菜产品。同时,对以蔬菜基地为载体,走农旅融合、产学研等经营新模式缺少政策支撑。

三、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引领示范。要健全组织框架体系,在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蔬菜办,牵头负责全市的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蔬菜办下设技术专班、市场专班、标准化生产专班、品牌运营专班、政策保障专班等。在蔬菜办的指导下,成立全市蔬菜产业协会,广泛吸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围绕规模、质量、市场等进行规范有序的运行。在主产区乡镇成立相应的蔬菜办,在市蔬菜办的指导下确保有章循事,有钱办事,有人理事。要建设核心示范区,科学制定全市蔬菜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以涴米河流域、八宝潘东公路沿线、一级公路沙道观、八宝段沿线为重点的万亩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在核心示范区内形成以设施种植为主导、露天种植为补充,以“瓜菜连作”模式为优先,以产品深加工为配套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要打造标准化基地,瞄准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核心示范区内加强政策激励和项目支持,与主体共同筹建千亩智慧平台放心蔬菜基地,示范引领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技术集成。通过自动控温、控湿、控药、控水、控肥、控膜等智能技术的引进和运用,确保蔬菜产品的检测达标和绿色生态,满足终端市场的消费需求。

二是促进科学发展。要建设育苗工厂,在蔬菜主产区招引主体开展育苗工厂建设,占地规模10亩以内,年育苗3000万株以上,主推西瓜、南瓜、冬瓜、辣椒、萝卜等品种育苗,供苗规模达到50万亩以上。通过自主育苗、嫁接育苗,解决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卡脖子”的问题,从而丰富我市蔬菜品种,降低育苗成本,减少外地引苗带来的病害风险。要发展设施种植,采取“村集体出资建、争取项目助力建、群众参与自发建、招强引大投入建、政策奖补扶持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露天种植向设施种植的快速转型,不断提升发展瓜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要延伸产业链条,积极筹建以南瓜、萝卜为主品种的蔬菜深加工产业链。对蔬菜后续价值进行深耕释放、提档升级,不断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通过蔬菜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2024年内获批1家以上。要加强品牌建设,全力创建蔬菜产品“两品一标”,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地理标识两个以上,总量达到10个以上。充分发挥“小南海莲藕”“八宝西瓜”等现有国家地理标志的作用,持续开展“八宝西瓜节”活动。开辟网红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与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建立线上蔬菜销售平台。激励经营主体在农贸市场或城区设立平价蔬菜直供门店,多渠道满足市民需求。激励经营主体“走出去”,在一二线城市设置销售窗口或网点,逐步打开松滋蔬菜产品的品牌市场。

三是做实保障配套。要优化利益连接,将多种经营模式有机结合,解决土地集并难、村集体增收难的问题,从而激发主体、农户、村集体多方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产业发展的后劲和生命力。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组建服务专班,设立蔬菜销售代办服务点,有偿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通过对接市场主体,提供有效信息,有偿收取一定的信息费用;通过搭建设施农业平台,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通过资产资源入股,参与企业分红;积极探索价格系数保险机制,保障效益最大化。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通过土地流转,保底收取流转费用;通过组织劳力就近到经营主体务工,增加务工收入;组织零散种植户以“五统一”的方式进入到大型主体的产销网格中,保障零散种植户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情况下有较稳定收入。要完善保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财政、发改、资规等部门研究制定《松滋市推进高质高效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积极争取省级蔬菜产业链发展项目落地,扶持蔬菜产业基地的沟、渠、路配套建设,对规模种植和设施种植进行以奖代补。积极对接金融部门,弥补主体资金投入不足。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全方位参与蔬菜产业发展。要加强技术支撑,与高等院校、专业院所、知名专家教授进行长期有效合作,通过“专家得数据、主体得实惠”的方式争取科研项目的投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