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治理 助推平安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4-01-13 发布单位 : 点击数:3137

市政协委员向媛


郡县治则天下安。乡镇作为承上启下的节点,是各种矛盾交织的焦点,是工作落实的重点,担负着保障一方稳定平安的重任。近年来,沙道观镇不断强化基层治理,取得一些成效,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入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抓好基层平安建设依然是必须答好的课题。

一、基层平安建设面临的形势

特殊的时代发展背景。从国家到地方正处在经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类矛盾的凸现期,群众接受信息网络化、零散化、快速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政法干部也面临工作的困惑,历史遗留下来积累多年的问题化解难,个别缠访对象工作难。种种不稳定因素更加需要基层干部主动适应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以安全为底线,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

新媒体时代引发的网络风险。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去年底城镇网民规模约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约为3.08亿,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根据8月28日在京最新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同时,网络群体主要呈现出低学历、低收入等特点,受挫后产生迷惘心理失衡,人们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苦闷转移到网络发泄。一些不辨真假的视频、图片、言论易造成事件操作升级。

警惕新犯罪形态和挑战。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滋生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一些新的犯罪形态不断出现,如网络犯罪、电信诈骗。国家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虽然社会面加强宣传引导和后台预警,但是诈骗依然形势不容乐观,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警惕干群“信任危机”。近年来,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妖魔化基层干部,让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值下降。同时个别干部的行为不端、作风不正,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有时干部干事,群众不理解;工作忙得很,群众不知晓。

二、基层平安建设相关工作建议

基层治理要做到“五大转变”。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治理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主体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向社会多元化转变,治理手段从行政手段为主向多种手段共同使用转变,社会治理投入从重城轻乡向城乡统筹转变,社会治理重心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基层治理要做到“五治融合”。既要提升政治站位,抓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打击防范,还应发挥群众力量参与自治,深入村组普法宣讲弘扬法治,选树典型评比带动德治,建设智慧乡村平台探索智治;既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还要践行“浦江经验”,党员干部真走下去、直下基层,深入一线、有的放矢。

基层治理要做到“三大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让群众有倾诉的权利;深入开展“畅通工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融合市镇两级、部门与村居、党员与社会力量,让群众有说事、评理的地方;建设社会民众参与机制,让群众有参与村组社会事务的热情与积极性。

基层治理要完善12345调解体系。“1”是做实一级支部管理。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对合村并组力度较大的地方、群众反映较强烈的村居民小组进行适度优化调整,便于组级管理。建立“镇党委-村党总支-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选取群众基础好、奉献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联系本组其他党员群众,发挥好治安防护作用。“2”是强化两级阵地建设。进一步规范镇、村综治中心建设,设立调解室,明确调解队伍,做到制度上墙、台账齐全。镇政法战线每周一次研判平安稳定形势,推动村居干部每周集中一天办公梳理矛盾纠纷。“3”是建强三支队伍。即镇村两级的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组的治安中心户队伍、“五老”理事会,融合党员、干部、群众等多元力量。“4”是完善四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明确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责任,分类处置。问题较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微网格和组一级,一般性矛盾纠纷由村级负责化解,较复杂矛盾纠纷由包村领导调查调处,疑难问题历史积案由镇领导小组研究解决。“5”是重点关注“五失”人员。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则,贯彻广宣传、深排查、重化解、防反弹理念,关注投资失败者、心理失衡者、家庭失和者、人生失意者、精神失常者。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台账,认真分析引发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思路,提升为民服务效能,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