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的提案

提案人:杨家玲 发布时间 : 2022-12-26


提案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青少年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但由于家庭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交往日益复杂化,兼之父母忙于事业无暇照顾子女等原因,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选择自杀等情况也愈发严重。甚至,有专家保守估计,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重要死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但生命教育普遍没引起各级广泛重视。学生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而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学生自杀自残,有弑父杀母事件,这种轻贱自己生命和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常听闻。

对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学校主抓,社会关注,家长配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建设

1.科学设置生命教育教学体系。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减少中高考压力,减轻学业,实质性减负。在各中小学应开设每周1-2节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保证生命教育课程顺利实施。教育教研部门协助各学校选择好教材或者编写校本教材,整合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资源,增加户外实践活动课时长,进一步完善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同时,放宽孩子到校时间,增加体育锻炼时长,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增强体质。

2.提升教职员工敬畏生命的意识。每位教职员工都是生命教育的执行者,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让每个人都成为“我自己”,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3.班主任生命教育内容要丰富。应包括:一是生存意识的教育。包括生命安全的教育、生活态度的教育以及死亡体验的教育。二是生存能力的教育。主要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的提高。三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针对“处境不利的学生”,即:学业挫败导致处境不利、同伴交往障碍导致处境不利、师生关系紧张导致处境不利、亲子关系不良导致处境不利,通过干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学习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班主任老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重点对处境不利的学生做好校园危机干预。

4.学科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要确立“用生命教材和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与教学形式激发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个体”的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5.开展多样化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可结合清明节、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志愿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和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纪念日宣传倡导主题,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

二、加强家庭的生命教育

开设家长培训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减少家长对孩子学业的焦虑,引起家长高度警觉,真正尊重和珍爱孩子的生命,切莫将分数和“家长的面子”置于孩子的宝贵生命之上,切实转变家长的成才观念。给予孩子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充分理解和关爱孩子,生活上照顾,心理上了解和关心,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教育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借助社会机构植入“生命教育”

设置人生的四个生命哲学的“课堂”:产房、医院、监狱、殡仪馆,产房—生命的开始,医院—健康,监狱—自由,殡仪馆—生命短暂与重要。通过实地参观基地,引导学生感恩生命、参悟人生、透彻生死。另外,街道、社区、馆舍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展板、游戏、电影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宣传,崭新诠释“生命”理念与“死亡”感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