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亮点突出
2006-05-23
地方统计局
已阅 737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发展模式实现了新的转型,发展的水平得到提高,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是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五”以来,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采取“多产、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举措,从制度创新、政策放活、环境优化等方面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2003年以来,全省已有32个县扩大了管理权限,52个县(市)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加大了省对县的转移支付和支农支出,县(市)新增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强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各县(市)从简化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入手,坚持把建设有竞争力和成长性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市场经济主体。
      二是发展模式实现了新的转型。200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生产化(“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各地从实际出发走出各自特色发展路子。2005年,全省76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844.92亿元,占县域GDP比重54.4%,已成为县域经济主体。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29.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52.2%。特色产业集聚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63个县(市、区)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到197个,网络企业5711家,其中销售过亿元的企业集群有179个。仙桃无纺布、通城附涂磨具、鹤峰氨基酸、宜昌磷化工和化成箔、京山包装机械、谷城蓄电池、大冶保健酒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2005年县域城镇人口达1362万人,城镇化率27.4%,其中仙桃、大冶等8个县(市、区)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产业化率水平提高,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97家,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同比增长18%,各类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已达到全省总量的41%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是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2005年全省县域GDP达到3390.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1%。有6个县(市、区)GDP过100亿元,过50亿元的由2000年1个增加到24个,全省县均GDP由“十五”初期34.22亿元增加到44.61亿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地域财政收入过3亿元的县(市)由2000年4个增加到31个,一般预算收入过2亿元的县(市)由2003年7个增加到11个,一些县(市)全地域财政收入每年净增1亿左右。农民收入扭转了“九五”时期及“十五”初期低速徘徊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99元,比2000年增加830元,其中2004年以来增加533元,占新增额的64.2%,2005年全省农民人纯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县(市、区)达39个。据相关资料测算,在3099元收入水平中,工资性收入占30.4%,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活力增强。从发展态势看,县域经济速度有所加快,2004?2005年与前三年相比,GDP增长快2.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快1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快1.6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渗透力、扩张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65家,比2004年增加501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7%。完成销售收入1873.2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工业31.3%,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全省工业的24.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43.8%上升到51.3%。

    一批发展实力强、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领跑作用日趋明显。据统计,前20强县2005年GDP达1536.4亿元,占全省县域总量的45%,其县均GDP为76.82亿元;高出全省县域平均72.2%;地方财政收入40.85亿元,占全省县域总量的42.6%,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高出全省县域平均62%。29个贫困县(市)也改变了低速不前的疲态,发展有所提速,具体表现为投资力度加大,2004?2005年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前三年快10.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由基本维持转变为年均增长5.4%,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由年均增长5.4%上升到7.3%,工业利润由2001年2.56亿元增加到2005年6.97亿元。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滋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