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综合症”诊治迫在眉睫
类别  社会  社会保障
第一反映人 姚俊霞
反映时间 2017/9/8 15:56:34
社情民意库

近年来,农村“三留守”问题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明显。但是,由“留守老人”引发的问题综合症还没有被广泛认识,需引起重视。近日,笔者带着这个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发现“留守老人综合症”令人十分担忧,亟待诊治,迫在眉睫。

一、“留守老人”问题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1、三类人员行骗。一类是“高雅”行骗人群。他们在乡下以举办健康养生讲座等形式行骗。通过健康讲座、赠送物品等形式进行洗脑,然后销售其“神秘”产品,并且一般选择在双休日,以规避执法部门检查。另一类是“文雅”行骗人群。一些僧人打扮的人走村串户,占卦看病,消灾除邪,兜售护身符和镀金菩萨。受害人不以为害,反以为福,致使这些行骗人长期行走农村。还有一类就是化缘的“残疾人”和“灾民”行骗,强讨恶要,多少不拒。

2、垃圾文化占领精神文化主阵地。一是六合彩屡禁不止。有很多老人并不识字,也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研究码报,几元、几十元、甚至几千元的投码,致使在地下运作的六合彩业屡禁不止。二是晃晃馆遍地开花,从集镇延伸到居民点。“晃晃管”成了老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到晃晃馆带彩娱乐,直到孩子放学后,次日又准时“上班”。因打晃晃产生的社会治安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3、食品安全不容忽视。垃圾食品充斥农村市场。从小规模超市到农村小商店,都经营着品种繁多的饮料和“辣皮子”之类的副食品,还有用封闭式专用货车、三轮麻木沿途叫卖的麻花、发糕、馒头等熟食。这些产品多为“三无”产品,连经营者也不知道这些产品是谁生产,在哪里生产,缺少安全保障。由于价格低廉、食用方便,此类产品在广大农村比较畅销。

4、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三无”车辆横行乡里。摩托车、电动机和小四轮代步车是留守老人们出行的代步交通工具,也是接送少部分学生的交通工具。这些车辆车况很差,约7成以上的车属于“老爷车”,有证有照的车辆微乎其微,70%以上的驾驶员是老者,他们基本不懂交通规则,有的连转向灯都不会使用。在乡村公路发生的大小交通事故,这类车辆肇事者或受害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人群。

5、生态环境堪忧。近几年,生态环境治理花了大力气,天蓝了水绿了。但忽视了一些问题:一是药物饵料垂钓,污染水资源。二是电瓶捕鱼,存在安全隐患,直接破坏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

二、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重新认识“留守老人综合症”,在正确处理“三留守人员”问题的同时,切实抓好“留守老人综合症”的诊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三留守人员”这个重大社会问题。需要像抓精准扶贫一样,有专班、有方案、有措施、有明确的责任,还要有长效跟踪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一抓到底。

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留守老人综合症”诊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网格化管理,要分级建立信息网络,并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建立党员干部责任区,推行桩号管理举措。

3、有效推进村民“四自”管理。以普法活动为契机,在广大村民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同时把诊治工作列入村规民约,促进城乡社区综合治理。

4、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严格履行责任,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发生,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民守法氛围,不断开创依法诊治新局面。

5、把村级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办好办实。要充分利用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这个平台,以广场文化为推手,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水准,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坚信“留守老人综合症”一定会得到有效诊治。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滋市委员会